雨季过后,气候温暖潮湿,林间、草地里的野生蘑菇进入生长旺季,看似鲜嫩的菌子,其实藏着致命风险。一旦误食野生毒蘑菇,轻则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重则损害脏器、危及生命。目前,野生蘑菇尚无简单易行的辨毒方法,且误食毒蘑菇后无特效解药。因此,预防野生蘑菇中毒最好的方法是“不采!不买!不食用!”
在我省,
造成中毒较多的野生蘑菇种类主要有
大青褶伞、日本红菇等。
造成死亡较多的野生蘑菇种类
包括灰花纹鹅膏、裂皮鹅膏、
亚稀褶红菇、假褐云斑鹅膏等。
认识毒蘑菇——
“黑白双煞”:灰花纹鹅膏和裂皮鹅膏
灰花纹鹅膏和裂皮鹅膏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是经常同时出现在同一片以壳斗科为主的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地上的剧毒蘑菇。近30年来,这两个可以造成急性肝损害的剧毒蘑菇在我国造成超过100人死亡!因其一黑一白而被形象的称为“蘑界”的“黑白双煞”!
“蘑界”的剧毒“黑白双煞”:灰花纹鹅膏和裂皮鹅膏
这些“死亡蘑君”擅长伪装:灰花纹鹅膏披着灰褐色外衣,低调朴素;裂皮鹅膏则顶着浅色菌盖,毫不起眼。它们抛弃了“鲜艳蘑菇才有毒”的刻板印象,用最平凡的外表包裹最致命的杀机。
二者都采用“三重伪装术”:
①“戴帽”:菌盖覆盖顶部
②“系裙”:菌柄中段有菌环
③“穿靴”:基部膨大有菌托
这些特征本应是警示标志,但在自然环境中因风吹雨打变得难以辨认。更可怕的是,剧毒鹅膏常与可食蘑菇混生。近年来我省多地发生的中毒事件,就是因误采剧毒的灰花纹鹅膏所致——它与可食的草枞青鹅膏(草鸡枞)如同“孪生兄弟”。
鹅膏菌中毒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肝损伤和急性肾损伤,无特效解毒药。尤其是急性肝损伤型蘑菇中毒患者,有6-12小时的潜伏期,还有极为诡秘的假愈期。
治疗初期,中毒者各项指标趋于稳定,让患者误以为病情好转,而一旦进入内脏损害期,各项指标迅速恶化,即使重新就医也将危及生命。即便及时采取洗胃、血液等净化方式进行治疗,也会严重损害患者身体健康,甚至死亡,加重患者家庭经济负担。
预防蘑菇中毒,
最好的办法是“三不”
①不采摘
到郊外游玩时,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即使其看起来与平常食用的蘑菇外形相似。
②不购买
请勿在路边摊贩购买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购买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
③不食用
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确保饮食消费安全。
再次提醒!!!
野生蘑菇毒性难辨
请广大市民切勿抱有侥幸心理
不采不买不食野生蘑菇
来源:湖南疾控等
编辑:史旺